阴跷阳跷,阴阳相交,阳入阴,阴出阳,交于目内。 然痛症亦有虚、实,治法亦有补、泻。
凡是痛症无不执而用之,不知“痛随利灭”,“利”字训作“通”字,非下也。足太阳之脉,从头下背,贯臀入,循抵足,故其为病则足膝无力曰“痿”,逆冷曰“厥”,足肚酸疼曰“肩”也。
若有惊者;其毒连脏,故当死。 谷实,兼五谷而言,谓痈所结聚,形如谷实之累累也。
又足少阳之脉上挟咽,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,上入颃颡,是肝胆之脉,皆会于咽,故咽为之使。阳欲脱者,补阴以留之,如独参汤是也。
外感六气,盛衰有时,内伤五情,间甚随脏,必因胜以侮不胜,故曰“以胜相加”也。火不足,则不能温养肺金,肺气不温,则不能行化津液,故饮虽一而溲则倍之。
腹者,太阴、阳明之所布,今其肝邪外见而腹为胀急,乃木贼伤脾之病也。忧愁而不解则伤意。